潘一婷老师简单介绍了主讲人Giorgio Gianighian教授情况,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Giorgio Gianighian教授介绍到,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城市是一片咸水中的湿地,中世纪晚期,其唯一可以扩张的办法,就是将湿地的浅滩转变成可用的城市用地,通过在浅滩上打木桩,然后填充碎石和其他材料。16世纪晚期,威尼斯人口 15 万人,成为欧洲第三大城市。接着,他讲到1494威尼斯议会厅要求所有城市建筑工地上的碎石都要运到城市西岸的沼泽地去填海造地。这块地之后被划分成许多地块,通过拍卖寻找买家,买家将有义务修建石砌的码头(quays,意大利文:fondamente)。
之后他又讲到威尼斯人口密度极高,威尼斯人是如何设计出这种巧妙的建筑类型来解决空间有限的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是一个繁荣、强大的城市,她的实力和财富主要来源于海上贸易。16 世纪标志了威尼斯一个重要转折点,威尼斯这个时期的支柱产业正从海上贸易转向其他产业类型。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当时人口的剧增,促成了威尼斯建筑业的诞生。新的房地产业市场包罗万象:从给商人、公务员等有钱人住的公寓,到穷人的救济院都有。后来讲到用水也是一个很大问题,所有淡水一部分从意大利半岛来,一部分通过雨水收集(雨水收集甚至早在 11-12世纪就有法律和规范记载)。雨水通过屋顶排水沟汇聚到地面上的蓄水池。蓄水池的设计既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又保证了水的清洁。接着Giorgio教授详细讲解了蓄水池的建造。16 世纪的威尼斯约有 70 个左右的蓄水池供公共使用,而大部分的蓄水池都是私人的。所有的这些蓄水池,把威尼斯所有开敞空间的雨水都充分利用了。15 世纪末之前,因为城市用地充裕,大部分的蓄水池都是室外场所。但随着威尼斯人口增多,用地变得紧张,这些蓄水池因为占用太多城市空间就难以继续使用了,所以威尼斯需要一种新的雨水收集系统。
最后,教授讲述了双宅建造史的案例,非常幽默生动地画上完美的句号。在提问环节,Giorgio教授认真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现场气氛活跃。通过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学院师生对威尼斯建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受益匪浅。